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师范”如何求新应变

发布时间:2021-05-24 作者:王恩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时代塑造新格局,新格局呼唤新教育,新教育召唤新教师,新教师需要“新师范”。“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从“有学上”升级为“上好学”,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资源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

教师是兴教之源。早在2017年,广东省就率先倡导“新师范”。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将做强做特“新师范”作为变轨超车新赛道,以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努力为广东基础教育由大向强培养更多追梦人。

“新师范”回应“上好学”时代命题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过去教师可以跟随学校慢慢成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力争新学校一开办就是好学校,因此希望师范生一毕业就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助力学校高起点发展。为此,教师教育也要因时而进,从原来为“有学上”目标培育合格教师,转向为“上好学”目标培育德才兼备、更高层次的优秀教师。

少数师范生存在知识割裂、缺乏跨学科技能等问题,导致他们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相对狭窄的知识,难以跳出学科的框架去引导学生交叉创新。“五育并举”的新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任务,让越来越多的知名中小学倾向于面向一流综合性高校,招聘厚基础、重创新的硕士、博士毕业生。这要求师范院校变革相对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模式,打造新型开放、更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培育能够向学生传授多元知识,支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师。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中小学校特别看重师范生的课程实施、研发等实践技能。受制于“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育人、重技能轻教研”的传统培养模式,部分师范生难以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能力,进而输出为高品质课程。如何引导师范生学以致用?这需要师范院校强化以课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引导师范生从输入者成长为输出者,知行合一,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迭代,仅靠师范教育4年所学,不足以应对职业发展40年所需。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引导师范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学会学习。

“五个一体化”新发展重塑新体系

“新师范”要面向未来教育样态,以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师资需求为导向,政府、高校、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协同育人平台,培育既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脚踏实地、具备较强教学实践技能的“四有”好老师。

“新师范”要聚焦问题和目标导向,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提质增效。近年来,华南师大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塑造政府—高校—中小学深度协同一体化、高水平学科学术与高水平教学学术一体化、本硕培养一体化、学科知识输入与教学技能输出一体化、职前职后培育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新师范”新体系。

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最了解教育升级所产生的师资新需求,开门办学、共建共享是“新师范”振兴之路。师范院校必须打破师范生培养“独角戏”的传统模式,与政府、中小学深度协同共建“教师教育命运共同体”。华南师大与广州市等四地市教育局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探索深度协同、全面合作的模式。学校充分发挥41个省级教师教育示范实践基地、55所教师发展学校、180多所“华南师大—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校的作用,推动一线名师、名校园长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

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发展是高水平教师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师范”的重要基石。“新师范”要破解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锚定“为师范而学术”。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师大着力推动学科水平上台阶,也注重凸显师范类学科的教学学术地位。为提升教学法团队建设水平、师范类教学学术地位,学校独立设置了教师教育职称评审学科组。学校还引导关联学科对师范专业强化支撑,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双融双促。

顺应基础教育对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学历水平要求,师范生培养重心将从本科阶段向本硕一体化阶段过渡。华南师大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创新计划,开设“卓越教师实验班”,探索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本科+教育硕士(4+2)”本硕衔接或“本—硕—博(4+2+3)”贯通培养,造就一批能胜任跨学科教学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新师范”要着力培育“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高素质应用型教师。师范生不但要脚踏实地学好专业基础课程,还要熟知时代要求、学科和技术前沿知识,更要拥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输出的教学执行能力。华南师大以师范生胜任未来教学工作的素质能力为出发点,深化产出导向的教学改革,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因势而新的师范类专门课程群,设置专业模块和教师教育模块。学校逐步探索目标引领下的精准育人模式,努力让师范生既具备站稳讲台的师范技能基本功,又具备教育教学创新研究的学术专业能力。

因应教师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新师范”要打通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链条。华南师大在全国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部,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创新,统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同向共进。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师范大学的本体功能,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治理体系。学校还培育了“教师发展与管理”这一教师职后培训特色学科建设,从业务、学科、治理三方面,扎实推进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一体化。

“德技之光”引领师范生成长为追梦人

基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使命,师范大学历来注重提升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泛在学习、人机互动等教育新形态,对师德提出更高要求。“新师范”更要求将师德作为教师核心职业能力,把育德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第一要务。

华南师大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传承优良传统,创新工作机制。学校作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思政、心理、教育技术等学科优势,形成了思政第一课、社会实践课、课程思政课等思政“五课”品牌,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为师范生培根铸魂。

师范生育人资源原本分散在各院系,如何优化整合?华南师大利用“晚安华师”等网络平台,汇聚全员育人资源。学校通过青年大数据交互中心,精准把脉学生思想动态,寓教于乐地开展师范生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学校精心打造的“青春演播厅”,每场直播均有两万余人观看。

华南师大着力构建课程、榜样、实践“三维育德”的师德养成体系,注重把师德养成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发挥师范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注重把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请进课堂,发挥榜样示范育德作用;注重将德育与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相融合。学校组建学生支教团,深入云南、贵州等欠发达地区,助力当地教学改革、乡村教育振兴等。自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十多年选派心理学等专业师范生,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辅导、跟踪研究。

作为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国培计划”唯一师德培训者培训项目承担单位,华南师大通过承办教育部委托的《中小学德育》杂志,搭建高层次师德研究和思想平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为区域和全国师德建设提供诊断咨询等服务,培养了近千名专业化师德培训的种子教师。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教育新模式,推动“新师范”乘势而上。华南师大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重点学科优势,基于互联网、智能化教学环境,围绕未来教师信息化尤其是智慧教育应用能力的提升,前瞻探索、布局课程教学新模式、新项目,培育勇于拥抱新技术的未来教师。

学校依托华南师大砺儒云平台、华南教师在线平台,在一体化、全方位方面狠下功夫,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和智慧学习中心。学校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师范技能训练平台与考核系统,建成了首批15门省级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建好用好手机教师网、远程名师工作坊等云端平台,助推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提升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水平。

华南师大还率先将“5G+人工智能”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测评,研发了全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能力测评工具,聚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能力画像,提升了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能力测评、诊断的精准度,助力师范生能力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从漫灌到滴灌、从标准化到定制化的范式转变。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24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