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文学与传媒学院:以文化人 传承创新 着力培养兼具文学底蕴和传媒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24-11-04浏览次数:39

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是中文系,创办于1978年,是学校最早的系(部)之一。2022年8月设立文学与传媒学院,学校语委办、普通话测试站挂靠学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4人,博士28人;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199人。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以文化人、创新发展,秉承中文传统,坚守师范本色,彰显传媒特色,努力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政治根基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党建思政工作优势,突出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扎实推进“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兼具文学底蕴和传媒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推行1552党建工作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施“政治统领、安全责任、凝心铸魂、固本强基、创新发展”五大工程,打造有高度、效度、温度、力度、亮度的“五度”基层党建,推动党建与业务双提升。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持续推进“五育并举”落实落地。近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样板支部、校级优秀标杆院系、校级优秀基层党组织、校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就业先进集体、优良学风学院等荣誉;建成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完成2个省级课程思政课题研究;获“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长视频组一等奖1项,获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讲思政课二等奖1项,获2024年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立项1项。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学院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现有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7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安徽省教学创新团队2个。近三年,引进教授2人,引进青年博士15人,晋升高级职称8人,晋升教授二级1人。1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获安徽省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二等奖,3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同时,学院广泛聘请专家学者、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等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兼课教师,教师队伍总体结构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强化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改革力度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强基础、重实践、促融合、铸特色,积极探索实践具有文学底蕴和传媒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专业性质调整,获批省级“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并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为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建设专业;广告学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专业;广播电视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近三年获批省级课程建设类项目10项;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新文科建设与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史哲融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批省级“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模式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基于“校媒合作”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坚持能力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学院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以能力培养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3项,国家级二等奖24项,国家级三等奖45项,获省级一等奖180项,二等奖350项,三等奖650项。获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3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12项,校级13项;获得“皖维科技创新孵化基金”项目立项资助24项。

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激发协同育人活力

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互联网+”、大艺展、乡村振兴、大广赛等赛事及政府企业实战项目案例库,实现教学与行业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真实职业情境,实现全流程多维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政府、高校和企业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应用型专业建设,持续激发多主体联动协同育人活力。

深化科教融汇,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学院坚持成果导向,注重提升科学研究实效。在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下,凝练6个学科方向,依托安徽文艺研究中心、融媒体研究与实践中心两个平台,打造“汤山文学讲坛”“汤山传媒讲坛”两个学术品牌活动,常态化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学术素养。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出版教材5部。获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人次,市厅级科研成果奖10余人次。教师科研成果被中国作家网、民族文学学会、小说评论等媒体转载推介十余次,被《贾平凹研究资料》《建构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等著作全文转载。学院遴选优秀学生参加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互联网传播与舆情研究、影像文化与数字传播、融媒体产品研发等科研团队,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近三届毕业论文(设计)依托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有50余篇。

彰显特色亮点,服务安徽文艺高质量发展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省委关于“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号召与要求,依托“安徽文艺评论(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基地”平台,与安徽省文联合作,集聚研究力量,形成现当代文学研究与现场评论、安徽古代文艺文献整理与研究、安徽艺术批评与传媒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务安徽文艺高质量发展、服务文艺皖军再出发,探索建构文艺研究与批评的“安徽路径”,助推新时代“皖派学术”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近年来,学院举办皖籍作家作品研讨会、皖籍作家进课堂活动数场;教师发表安徽文艺研究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2部;1名教师当选为中国小说学会理事,2名教师当选为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定“立足合肥市、扎根环巢湖、服务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服务面向,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文/施小琼 图/李陈 初审/王宇明 终审/彭正生 发布/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