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校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其整体面貌也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与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战略布局。到了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专门强调“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这足以看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技术要素、满足产业升级迫切需求,就是要培养出更多产业行业紧缺人才以及技术应用领域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以具有家国情怀的“金刚钻”,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瓷器活”。
转型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
按照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由传统专业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转变、课堂教学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科研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应用型高校转型后要体现办学目的的实用性、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办学过程的实践性。
办学目的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具体表现为应用型高校直接面向社会现实需求办学,为各行各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提供能解决装备和技术工艺问题的科研服务。办学过程的实践性,要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侧重实践环节,提倡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鼓励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为社会培养基础实、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当前,就实现新质生产力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人才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使命和责任担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的载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都需要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作支撑。
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发展实体经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产业链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头部地位,必须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迫在眉睫。
就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而言,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更多毕业生顺利、多元化地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重要路径之一。
挑战与创新:用“瓷器活”锻造未来的“金刚钻”
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以来,决定应用型高校能否培养出“金刚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头热、两张皮、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一些高校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则处于“牌子化”“盆景化”状态,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最大化发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的效果等。
锻造“金刚钻”,需要应用型高校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精准锻造“金刚钻”还需要以“卡脖子”的“瓷器活”为驱动、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产业行业为依托设置专业及专业群,强化“师徒制”“企业导师制”“产教融合”等育人模式,把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生成长为“金刚钻”,要当好下手才能当好助手,当好助手才能上手,有了上手才能成为能手。西门子公司曾经做过一项岗位适应力的调研报告,我国本科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为21个月,相对较长。对此,应用型高校应该适当增加“专业认知前置”“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就业体验前置”等人才培养环节。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基本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拔尖创新人才并非仅由研究型高校培养,每一类人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链都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时,更需要按照“金刚钻”的标准,注重精细、专业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超的技能和本领。应用型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应当创新评价模式和培养模式,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路径育人模式纳入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用“瓷器活”锻造未来的“金刚钻”。
举措与展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三个主要环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动力源泉是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物质基础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为此,应用型高校应把“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以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开放性思维与创新、专业能力与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探索与思辨、创造与设计、习惯与心智、价值与态度、社会与责任等9种能力,作为评价未来高素质“金刚钻”的核心指标,全面提高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适应力、就业力和竞争力。
湖南信息学院以“教育强国、湘信有为”为己任,构建了资源共享、专业共办、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质量共评的“六共融合”,学科融通、学年连通、产学相通、项目畅通、特色贯通、国际互通的“六通融汇”双路径育人模式。学校以属地城市长沙为基点,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学科专业为支点,创建“兄弟连”“强基班”“卓越工程师班”“产业创新班”等特色班,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共建多个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共同推进工程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还创造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