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培俊: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教强国
管培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教育强国征程波澜壮阔,地方大学发展使命在肩。隆冬时节,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太原,共同参加“面向2035高教强国:地方大学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学术年会,深入研讨新时代地方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加快推进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本次学术年会也是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2023年度理事会议和学术年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会事业的高教界与各界同仁,表示诚挚的谢意!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地方高校功不可没。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大学大有作为,争优创先态势强劲,令人鼓舞。在软科2023年中国地方高校100强中,有32所进入2023中国高校排行榜100强,占比超过三成;在U.S News2023世界大学排名中,有23所地方高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排名前100强。大学排行榜的视角和评价标准各异,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不妨碍我们在保持警觉的同时分析参考。我们是否可以预判,在高水平大学层面,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界限或将愈来愈模糊;在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监管服务层面,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界限或将愈来愈模糊。我们要对地方高校的发展保持自信,加油鼓劲,也要清醒认识与勇敢面对地方大学当前与未来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挑战:比如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自身发展的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公平与追求卓越双重目标之间的张力;内涵发展与资源瓶颈的矛盾;发展的压力与体制机制性障碍并存;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需要契合,等等。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地方高校任重道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实际行动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面向2035高教强国目标,实现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系统谋划,谋定而后动。下面,我围绕论坛主题,讲六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不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开启新的征程,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领悟党和国家对强国崛起规律、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洞察,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持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本质上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办学理念、战略布局、创新要素的多重集成,是强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有组织科研的有机统一,也是高教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共识、胸襟眼界、强烈使命感和创造热情的内在综合。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只有与党和人民期待、国家发展目标同向同行,才能得以实现。
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心所在,也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赢得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地方大学振兴发展指日可待。
二、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学科布局和建设发展事关人才培养核心使命、高校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事关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深远。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重大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地方大学必须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关键领域以及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共享优质教育和科研人才资源;必须坚持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对学科群落进行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要不失时机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既突出重点,又要多点突破。以区域优势产业为引导,按照优势强化原则,选择若干学科重点建设,精准滴灌,久久为功;同时,按照有为有位原则,统筹其他各类学科建设,多层推进、多点突破,打造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的学科生态。二要聚焦学科建设发展,动态调整、增量优化。存量调整要善于做“减法”,从学科摊大饼到集约发展,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由“减肥瘦身”实现“健体强身”。增量优化要善于做“加法”,强化“新兴、交叉”,打破学科发展壁垒,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实施学科跨界综合,交叉融合。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系统。地方大学要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群发展,努力建设学校学术高地,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初衷与目标。
三、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牢记核心使命,培养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高校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必须主动肩负时代重任。地方大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好基础性作用。一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优化结构布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区域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的重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首先要用好人才。要高度重视培养造就青年人才队伍,更加用心用力建设教师队伍人才高地。
四、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科技创新突破口,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地缘优势,更新服务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地方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地方大学要主动融入,担当作为,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一要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地方大学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服务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大有可为,对于支撑区域科技创新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要构建地方大学服务社会的科技成果“供给库”和“需求库”,形成“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有效机制。秉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理念,完善支持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
五、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地方大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融入和支持区域发展的能力。
地方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改革,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走出“穷”的瓶颈和“难”的困境,激发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一要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破除束缚学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监管与自主的关系,创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使学校拥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二是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精度,塑造大学创新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地方大学应强化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联动,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校院合作,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校企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和科技文化资源。三是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破除一切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尽快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有序流动和来华工作、科研、交流政策,优化地方大学引才聚才和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六、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需拓展国际视野,汲取国际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
开放性是大学固有的内在属性。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是大学发展理念的拓展与创新,对于加快建设地方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和作用,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领域,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协调校内和校外双重发展,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地方大学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主体,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努力利用国际教育舞台和世界学术资源,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援助,以及参与教育规则制定等,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主动发声,增强学术影响力、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声誉,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二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学习借鉴意味着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优势,秉持开放积极心态应对世界潮流与现实挑战,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强做大自己,实现互利互补、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贡献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欣逢盛世良机,深感时不我待。我们要不负使命担当,奋发进取,乘势而为。由衷期望地方高校在高教强国建设中,积聚新动能,发挥新优势,跑出“加速度”,跨越“新高度”,走好新时代的特色办学之路!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与山西大学联合主办,研讨新时代地方大学使命担当,回答“高等教育强国,地方大学何为”这一时代命题,意义深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本着“四个服务”的宗旨,期待与全国地方大学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同行,为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2035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