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
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6月2日,中国教育报刊社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努力回答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现将座谈会精彩观点予以摘编,与读者分享。

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瞿振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对于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上发挥龙头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上发挥龙头作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结合起来;要在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上发挥好龙头作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更好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基础教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建设好高等教育、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一是在教育价值观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认识高等教育对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发展的全面价值,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和支撑作用。二是在发展模式上,形成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相应的标准体系,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公众期待。三是在教育功能上,促进适应未来发展、满足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教育功能再造,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是在教育手段上,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五是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自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深刻领会强教必先强师的战略要求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督学 杨志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明确了强教必先强师的重要性。我们要深刻领会强国必先强师的重要战略意图和战略要求。

    一要深刻领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对强师目标的总体要求。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统一认识、系统分析、整理落实,立足高素质专业化标准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强师队伍。

    二要深刻领会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布局要求。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应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应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实践体系应推进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面向职后持续发展的教师发展体系。

    三要深刻领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环境要求。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青年学生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方向,不断提升教师供给数量和质量,确保高素质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四要深刻领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战略关键要求。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总体维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培养“为人、为事、为学”相统一的大先生。

    五要深刻领会强师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内在一致的战略环节要求。构建以强师计划为关键环节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相互支撑的强师建设体系,实现强师支撑强教的战略循环。

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舆论引领和智力支持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张文斌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的系统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要做到“四个牢牢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地位和作用,深入领会这一论断的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定位。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目标。深刻认识“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论断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关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旗帜。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深刻认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四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深刻认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重要使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核心功能,聚焦立德树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教育对外开放、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全社会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中国教育报刊社各媒体正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推出系列评论,开设专栏组织笔谈文章进行理论阐释,将持续宣传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典型事迹和进展成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刚文哲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的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抓手和重要先手棋。

    目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已经进入重要战略发展阶段,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拓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范畴,从贡献力、服务力、支撑力和国际竞争力四个维度切实服务好教育强国建设。

    一是聚焦时代发展需要,提升教育的贡献力建设。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知识需求。

    二是聚焦中国具体实际,提升教育的服务力建设。聚焦国计民生中的重要课题,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概括、凝练、解释中国实践,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气派,引领未来发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教育的支撑力建设。通过创新学科知识体系,带动社会经济、文化成果、知识水平的不断升级;建设高质量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建设水平。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项目,增加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度。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教育强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树立建设教育强国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树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是坚定“四个自信”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生动体现。

    树立和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文化自信,要唤醒文化自觉,开展文化自省,促进文化自强,增强文化担当。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要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的深厚文化土壤和磅礴文化力量。文化自省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和要求,要对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消极和负面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征,教育强国建设要自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传承好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担当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要大力弘扬文化担当精神,做好古今贯通、中外融通和守正创新的工作,深刻总结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经验,以教育文明再造服务中华现代文明新格局、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刘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导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人的现代化问题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系基础。要重点加快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二要系统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要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构建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布局大中小幼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置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首要、引领性位置,建设中国特色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

    四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把数字化提升到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来指导建设新型教育体系。正视数字文明时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变化,正视万物互联条件下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变化,把数字技术的体系化发展及其对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类活动结构的深远影响及时反映到教育结构体系的变革之中。

初步构建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项久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讲话阐明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质、根本遵循、核心课题、本质要求、重要任务、基本布局、思维观念及世界意义,初步构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这既是对教育强国概念内涵的解释,也是对教育强国根本性质的规定性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讲话从阐明各方教育侧重点、强调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明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龙头”“抓手”“保障”“目标”,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布局。讲话从统筹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体现出建设教育强国蕴含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创新思维的独特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论述,站在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思考中国教育问题,成为我们用中国教育故事、中国教育经验、中国教育声音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行动指南。

强化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基点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政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发挥好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于明确基础教育应该强在哪里。

    一是“强中层”。从空间地域角度看,要强区域教育,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平衡。从时间学段的角度看就是强中学教育,既要强初中教育更要强高中教育。从组织单位的角度看,要强社区教育,更加重视社区教育在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各级各类督导评估应把社区教育质量纳入进来。从教育的主体看,要强教育局长,据全国调研,市县两级约3200个教育局,教育局长直接由教育系统产生约为10%,教育局班子成员直接由教育系统产生则不到30%。理想的教育局长应是行政能力与教育素养均衡发展。

    二是“强教研”。要格外重视教研在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意义。当前从全国范围看,各地教研开展情况还存在区域、学段、类型和水平上的不均衡,高中学段教研员、中职教育教研员、特殊教育教研员数量普遍缺乏,省市县三级教研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难题。

    三是“强融合”。一方面是要强“普特融合”,另一方面是要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四是“强机制”。一是从纵向层面建立大中小学之间的衔接机制、贯通机制和融合机制;二是横向层面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来共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助力强国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熊璋

    理解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创新方面的特点、价值和优势。

    要布好局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当前的变局。这个变局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是经济模式、发展样态的变化,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科学技术之一,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从“量”到“质”、从“表”到“里”、从“点”到“面”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对教育所形成的冲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变局。

    助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分析预测和规划能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四个面向”,准确发现教育现有水平与教育强国目标之间的差距,主动超前布局、合理资源分配,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助力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创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助力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环境和生态,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教育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文明意蕴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柏路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教育始终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创造、文明创生的重要使命。赋予人的独特精神品格,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与文明程度,是教育的永恒追求,更是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日益成为我们思考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旨趣与题中之义。

    教育强国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与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向度。

    从教育强国助益人民精神世界的展开逻辑来看,教育强国质量高度、辐射广度和文明气度的全面跃升,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基础保障,促发作为主体的人民在学习内化、生活涵化与比较强化中丰富精神世界。具体而言,教育强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精神食粮,使广大人民在学习内化中提升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获得感;教育强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功能促进社会有机体良序运行,使广大人民在生活涵化中体认精神世界的秩序感和幸福感;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明辐射力,使广大人民在比较强化中增强精神世界的自信心与归属感。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以教育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构建“特色鲜明、全面贯通、公共普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构建与社会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薛二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这需要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一步,牵引和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准确把握高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增强高校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第二,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建立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政策导向为基础进行定位分类,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夯实学科研究和教学基础,引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第三,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内容建立教育质量基准,提升办学质量。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改革专业设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创新课程、科学实验和整体培养方案。第四,提升高等教育的国内国际认同感。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升级改造,均衡高等院校布局。以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第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监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的监测指标,并把这些指标分解到五年和三年的规划之中以及每年的落实行动之中,瞄准目标,不断努力。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大有可为

教育部职教发展中心产教合作处处长 唐以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高技能人才少,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问题仍然存在,还需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直接、最基础、最高效的途径,让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生命线,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贯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具体路径上,要以产业为“经”、以园区为“纬”,推动职业教育学校资源、专业资源与重大产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资源的战略匹配。通过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的技术创新中心等途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透过国际经验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意义

中国教科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所长 马晓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透过国际经验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意义,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其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是全面、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意义:一方面,教育培养人才,奠基和助力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充分认识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设教育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中国面临人口规模减少、科技亟须自主创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需要,是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始终遵循和坚守的工作准则和努力方向。

    三是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方面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必须主动应变,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在增强中国教育吸引力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进展。

    (本版文字整理:《中国高等教育》记者王弘扬、《人民教育》记者陶玉祥、《神州学人》记者惠娟、《中国民族教育》记者李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