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发布时间:2023-05-25 作者:陈斓 韩毓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通知,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以引导学生“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几年前,北京市教工委举办“名家领读经典”活动,很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也有很深的感触与收获,有如下几点阅读经典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让自己与人类的经典比肩而立

读经典,是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的、切实地与“名师大家”交流的过程。读经典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一个人的气象有多大,抱负有多宏伟,总是与他贯古今、通中外的天下情怀有着密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年轻的时候在陕北插队,劳动之余,读了很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对于丰富心灵、锤炼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他谈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他熟读经典、手不释卷。有一次,习近平总书记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他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举了个例子,讲述了自己当年读歌德的《浮士德》的经历。那时,他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多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去德国访问,亲临其境,就把《浮士德》的段落背诵讲解给大家听。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需要经典阅读作“底子”。有经典为伴,心胸会豁然开朗,而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够使我们顶得住风浪、经得起挫折、沉下心来、立大志、经大事的,往往都来源于经典的陶冶与锤炼。事实上,一个人即使没有上世界一流的大学,甚至是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如果能够读书,善于读书,能够读好书,特别是读经典,让自己与人类的经典比肩而立,那么,他也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历史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与经典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

何为“经”或者“经典”?在中华传统文明的语境中,“经,织也”。“经”是直线,上下贯穿,这个字不知不觉就有了“历史长河”的意味。再加纬线,就可以“织线成面”。所以,中文的“经”既意味着时间的可长可久,也意味着空间的可宽可宏。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典的内容与研究重心不断变化。“六经”的说法,最初来自《庄子》:孔子治诗、书、礼、易、乐、春秋,“自以为久矣”。南朝陈后主时代,则把《老子》《庄子》《论语》《孝经》《尔雅》并列,称为“五经”。宋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经典研究者与解读者,则以《大学》《中庸》《孟子》配讲《论语》,形成了以“四书”为核心的理学经典谱系。到了清代,从“四书”的研究走向了更为广泛的中华文明经典研究,特别是对地理学、数学、天文学、语言学与文字学等的研究,使中华经典研究与阅读不断走向现代化。

到了现在,中华传统经典已形成一个丰富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与经典研究和阅读的系统性、连续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连续性,体现为经典阅读、研究的持续性,同时,持续的经典阅读、解读与研究,也是构成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抓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各类中华传统经典都可以涉猎,但需要特别关注科学与治国理政方面的经典著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严复翻译《天演论》,就是以“易”理来阐释科学,把中国的经典与西方的经典结合起来。在严复看来,中、西世界观中,都有科学的基础,不同在于,中国的科学世界观偏于理论与精神层面的玄想,而西方的科学世界观则偏重于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积累,需要把两者的长处相结合。他说:“中土文明,理重于数,而西国则数胜于理。重理,或流于空谈而鲜实际;泥数,或偏于物质而遗精神。”以《周易》阐释科学世界观,严复的影响极其巨大。一个鲜明的例证,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充满科学精神的话,就来自《周易》这部经典。

我们强调经典的阅读,也包括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其他经典,如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典。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怎么形成的?其主要核心观点是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入阅读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作品。当然,我们在阅读西方经典时要注意,西方的学说是建立在西方的语言与历史之上,他们面对问题、表述问题的方式,是由他们的历史与文化所决定的,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在读这类经典时,一定要立足中华文明的特点,一定要注意不同的文明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表述问题方面的差异。

谈谈读经典的方法

今天,知识日益碎片化。简单的读书和猎奇,已经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读书和增长知识,而是因为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人类面对和处理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时的思考。但是经典与阅读者之间,往往存在不小的时间距离。孔夫子是中华经典的整理者、阅读者,他曾经感慨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就是感慨自己离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很远了,而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离经典的时代恐怕就更加远。于是,我们阅读经典,就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首先,联系实际阅读经典。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一定要与行路、实践联系在一起。乾隆时代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经典,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最喜读此书。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上,在走遍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总是对照此书,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认识祖国的江山,直到晚年,毛泽东同志还与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谈道:《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你看过吗?北京为什么叫燕京?最初的燕京在哪里?华北与山西的形势是什么样的?

也许,大家都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因为它起到了开眼看世界的作用,但魏源还有一部著作叫《圣武记》,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祖国的边疆,非常有意义。例如,在历史上,特别是元代之后,蒙古分哪几个部分?喀尔喀蒙古、瓦剌蒙古、青海蒙古、科尔沁蒙古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它们是今天的哪些地方?这本书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对照着这样的经典著作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就能加深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理解,从而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切实增加文化自信。

其次,阅读经典,一定要带着问题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自己读过的一些经典著作时说:“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大家知道,马克思的许多著作,都是以手稿的形式形成的,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为什么是手稿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他写作的目的,首先是要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发表。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其中提出了青年人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是今天的青年人也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和马克思一起思考,从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出发,才能真正地去读懂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什么是对待经典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从经典所要面对、思考和处理解决的具体时代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记诵、照搬经典的词句、结论出发。我们学习研究经典,关键是掌握经典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经典作为唯一的准则、唯一的结论来对待。

最后,要把自主阅读与阅读分享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自由讨论、辩论结合起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也是我们前人阅读经典的重要方式。从历史上看,它极为鲜明地表现在书院讲读这种形式之中。书院主要采用读书讨论的形式,书院产生于唐,极盛于宋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1167年,朱熹曾经在此与书院主持人张展开讨论与辩论,史称“朱张会讲”;1176年,朱熹与陆九渊在信州的鹅湖寺围绕着“心”与“理”,展开了对儒家经典的阐述,他们的讨论吸引了许多学者,旁听和参与讨论者都极为投入,有的人甚至“动容下泪”。1507年,王阳明也在岳麓书院讲学。后来,他与大家的讨论内容,结集为《传习录》。《传习录》就是王阳明读书以及与门人讨论的成果,这一读书讨论的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见,思想的火花总是在碰撞中产生的。这种把自己读书与大家讨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我们前人读经典的好传统,也值得我们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文章作者:陈斓 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韩毓海 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民教育》2023年第8期,原题为《阅读经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