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增加155个职业,影响高校和职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

新版职业大典释放哪些新信号

发布时间:2022-09-05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程旭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职业岗位的产生将对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指引、新的选择,也提供新的挑战。”近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于兰平仔细浏览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职业设置的新变化后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面向岗位的教育类型,职业分类大典的变化对职业院校办学和学生就业影响很大”。

职业分类大典的变化不仅影响职业院校,还影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及毕业生的学习就业。

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变”在哪儿

记者梳理发现,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共增加了155个职业(含2015年版大典颁布后发布的新职业),其中,97个职业标注数字,133个职业标注绿色,既是绿色职业又是数字职业的23个。

相比2015年版大典,新版大典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国家发展战略等热点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建筑行业、媒体、网络、数据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变化。例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减少碳排放是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新版大典增加了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煤提质工、碳排放管理员等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职业。

“实际上,新职业是科技进步或社会认知变化在就业市场的表现。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构成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其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变化。”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田永坡说。

记者了解到,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新要求,新版大典专门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小类和职业。同时,根据社会现实情况,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如将报关专业人员和报检专业人员2个职业,整合为报关人员1个职业;取消了电报业务员等职业。

院校教学怎样适应职业动态变化

职业分类和职业设置上的变化,对相关高校和职校带来什么影响?

田永坡说:“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应该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出回应。在专业设置方面可能会有两大变化:根据新职业的需求,新增一部分专业,全面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招生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二是在现有专业中,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优化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石油类高校曾经在考生中炙手可热,毕业生也是传统能源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但随着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石油类高校也作出调整,如增设新能源学院、开设环保专业、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等。今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迎来新增本科专业——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生。该专业旨在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以到能源、矿业、电力、钢铁和环保类企业开展碳减排工作。

对职业院校来说,专业设置和招生更加需要适应职业动态变化。

从2016年到2022年,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共新增18个专业,停招11个专业。于兰平说,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每年度进行动态调整,撤并产业发展乏力的旧专业,增加企业渴求的新专业。此外,在未增加对应新职业的新专业的情况下,对现有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服务岗位新要求。”

“对学校来说,能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要取决于国家在专业设置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动态调整机制,是否可以对市场需求作出相对灵敏的反应;另一方面要看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和师资,是否可以根据需求有能力、有意识地作出应对和调整。”田永坡说。

学生应打好基础作出综合考量

新职业的出现和职业分类的变化,给即将选择专业的考生们带来了新的考量因素,也为进入职场的毕业生们带来了新的选择机会。

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大三学生王政翔来说,职业分类大典让他有了更清晰的职业目标。王政翔说,北师大心理专业在国内名列前茅,但本科生培养计划以学术科研为导向,并没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所以他原本不知道毕业后能否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现在,职业分类大典对咨询师行业进行了更细致的职能划分,让我找到了感兴趣的细分领域。”

与此同时,新职业在行业发展前途、技能要求上的不确定性,也让一些学子感受到压力。

于兰平建议,学生在充分考虑职业发展之外,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人志向作出综合考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新职业并非和原有专业毫无关联,现有教学体系内容在新职业中也有大量派上用场的地方。此外,新职业对岗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补足。劳动者的竞争力从来都不仅仅来自学校,其毕业后的学习和培训同样值得重视。”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05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