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林建华:大学书记与校长的合作规则

发布:2022-01-27 09:49分享:
我到国外访问,曾经被问起:在中国的大学,书记和校长谁说了算?实际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很能体现中国人智慧的一项制度安排。党委把握办学方向,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担负起学校运行和发展的责任。当然,这也要求书记和校长精诚合作,才能把学校办好。
我曾分别在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校长,前后共与四位书记搭班子一起工作。这四位书记各有特点,性格迥异,但都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年,我与四位书记的合作都非常顺畅和愉快,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也慢慢对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合作规律有了一些体会。如果只用一句话说明书记和校长的合作规则,那就是“私下里要开诚布公,公开时应口径一致”。

01

避免公开争议

有一次,我主持重庆大学的校务会,讨论学部建设问题,欧可平书记和副书记都参加了会议。重庆大学有一些新建的学院,学科设置还没有规范好,班子和管理上的问题也比较多。由于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学校要面对众多学院,管理幅度宽,很难深入了解情况,也很难对学院实行有效管理。当时,学院的规范管理和学科发展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大学学术组织的构架问题在中国大学普遍存在。我在北大任常务副校长时,就曾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办法。
在校务会讨论中,我先分析了重庆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尽快全面推进学部的建设。但欧书记认为学部制改革应当更加稳妥一些,建议先建立文理学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由于书记和校长的意见不一样,班子中其他成员都比较为难,但部分同志还是谈了各自的看法,一部分赞同尽快推进,一部分反对,分歧明显。我当时感到继续讨论会使大家很尴尬,因为会议的焦点不再是学部,而是演变为表态和站队了。于是我与欧书记商量,及时中止了讨论,并建议按照欧书记的意见,先建设文理学部,总结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实际上,先试点还是直接全面铺开,并不是原则问题,但书记和校长在会上出现分歧,则是很严重的事情,这会影响今后学校的发展建设。

02

分工与职责

中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全面领导学校的工作。学校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委讨论和决策,校长和行政班子执行党委的决定,担负起学校学术和行政管理的责任。从学校的实际运行角度看,党委不仅在重大问题上发挥政治保障作用,还对学校的行政运行和管理起到监督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学的管理体制与公司体制有一定可比性。有时候,我开玩笑地说:“党委相当于董事会,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校长相当于首席执行官,负责运行。”但与公司董事会不同的是,书记和校长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学校的任何重大决定,只有当书记和校长达成共识时,才能真正落实和实施。因此,书记和校长两个人的默契程度,对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书记与校长由于办学理念不同或性格不和,把关系搞得很僵,甚至意气用事,你向东我偏要向西,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氛围和政治生态。

03

沟通是最好的途径

书记和校长都应当共同遵守一个原则:不能在公开场合暴露双方的分歧。

在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下,尽管书记和校长有分工,但学校是一个整体,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密切配合。因此书记和校长的“人和”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书记和校长合作得好,这是学校之幸。若书记和校长合作不好,或出现矛盾,在学校层面是无法缓解和解决的,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日常的干预措施,常常就造成问题越积越多,由小变大,最后只能等到换届才能一并解决。因此,书记和校长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不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而应当通过私下沟通逐步化解。

出现那次学部建设意见分歧之后,我做了深刻反思,感到自己有些过于自信,应当建立起与书记和班子同事深入沟通的机制。于是我与欧书记约定,今后每周都要碰一次面,谈谈各自的想法和看法。交流和沟通多了,相互之间就有了信任和理解的基础,遇到问题就容易解决。

后来我到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工作,这种书记与校长的制度性沟通机制一直保持下来。除了与书记的沟通,我也要求自己与班子同事形成经常沟通的机制。私下沟通一定要开诚布公,特别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把观点讲清楚、讲透彻,千万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达不成一致意见也不要紧。若是原则问题,可以搁置再议,若是枝节问题,也不必纠缠,让一步就可以了。

04

不纠结枝节

中国一些大学的确出现过书记和校长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有一些学校,虽然没有闹到这个程度,但也是面和心不和,各唱各的调,这会使下属们无所适从,影响学校的运行与发展。实际上,两人共事,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都是很正常的,应当通过私下沟通达成一致或妥协。学校里也还是有一些很“聪明”的人,专门从书记和校长的分歧中钻空子、找机会,使自己或团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无论在看法和观点上有多大分歧,书记和校长都要谨遵不公开争辩的原则。
在重庆大学的学部制讨论中,最重要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学部制建设进度的问题,而是领导班子今后还能否和谐工作。如果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大家都寸步不让,伤了和气,坏了氛围,不仅学部制建设无法推进,恐怕连学校的很多工作也难以进行。事实上,学部制建设进度的确不是原则问题,能够快一些固然好,但慢一些,先在文理学院试点,再逐步推开,也是有利的。那次会议之后,学校很快组建了文理学部,聘请北大的吴云东院士担任文理学部主任。
文理学部建立之后,建立了各类委员会,经常组织院长们探讨面临的各类问题,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和其他院系的领导看到了学部制带来的变化,纷纷要求尽快在全校推广。学校因势利导,又相继组建了工学部、信息学部和建筑学部,完成了重庆大学学部体系的建设任务。

05

“和”则“兴”

书记和校长要成为很好的搭档,必须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理解。信任也是需要刻意培育的。书记和校长要对学校的发展形成一致的理念、目标和战略,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价值观上的一致和认同。
培育价值观念上的认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在处理学校事务时做充分的沟通和讨论,还应当一起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交换一些关于家庭、生活和其他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对与学校无关事务的讨论,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平时多沟通,多交换看法,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即使有分歧也成不了大问题。如果两人观念不同,又各怀心事,互相猜疑,即使没有问题也会生出很多事端。要记住,隔阂起于猜疑,信任源于沟通。
书记和校长承担着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和”则学校兴旺,大家的心情也会舒畅,“争”则两败俱伤,学校就会出乱子。由于学术背景不同,书记和校长看问题的出发点会有所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
因此,对学校工作进行适当分工是有好处的,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取长补短。但分工不是分家,要相互配合,主动补台,才能把学校工作做好。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也有长处和短处,书记和校长都要从大局出发,多看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发挥对方的长处,主动弥补对方的短处。两人一起工作是需要让的。有时候,某项职责可能是你的长处,如果对方积极性很高,要让,但要讲清楚你对这项工作的看法,帮助他把握好方向。
两人一起工作也是需要“忍”的。人无完人,都会有缺点,我们自己也一样,要学会宽容对方。双方的共同目的是把学校办好,因此,一定不能固执己见,或听不进不同意见,更不能动则上纲上线,以势压人。这会伤害感情,涣散人心,搞得别人不开心,自己也不会好受。
我还是很幸运的,在三个大学担任校长的过程中,与四位书记合作得都很好,一起为学校做出了一些成绩和贡献。
我在重庆大学工作了两年半,我们在学校发展理念、管理构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尽管当时群众中有一些不同意见,但现在看,这些改革措施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意义还是很大的。
我在浙江大学工作的时间更短一些,只有一年零八个月。虽然做的具体工作不多,只涉及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文理科调整等几个方面,但我觉得对浙江大学的发展理念还是产生了一些影响的。我对北大的情况相对更熟悉一些,所以进入工作也比较快。
北大现在面临的任务很重,而且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在北大做事情是比较难的,需要与书记和班子的同事更好地协调和配合。从现在情况看,北大的发展势头很好,在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科调整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进展。我非常感谢合作过的四位书记,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对我缺点的包容和对学校的负责和奉献精神,都使我受益匪浅。能够与大家一起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和非常难得的经历。

来源:未来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林建华,2015年02月至2018年10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