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大学扎根沂蒙大地,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入推进“三融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沂蒙老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临大力量”。
加强规划统筹
健全专业认证工作体系
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的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教学评估处和教务处牵头、管理服务单位联动、教学单位落实推进、教师全员参与的专业认证工作新格局。将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成效纳入各教学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认证保障和激励机制。出台《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全覆盖的专业认证体系。对于工程类、师范类等专业,对照国家或行业标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参加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各类专业认证,学校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5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于其他专业,制定校内专业认证标准和工作流程,全面自主开展校内专业认证。通过专业认证,持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支撑毕业要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OBE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围绕课程目标开展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提高课程质量。近3年,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41项、教学成果奖20项、教学竞赛奖81项,获评国家一流课程11门、省级一流课程66门。
坚持“以本为本”
深化“三融育人”模式改革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以城校融通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科教融汇为抓手,统筹推进“三融育人”模式改革。一是以城校融通为载体,打造校地合作共建格局。构建校地企一体化发展机制,与临沂市共引共育共享高层次人才11人,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合作平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7个应用型专业群,其中4个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与临沂市联合成立山东省首个碳中和学院、山东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和临沂市首个医学院。二是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聚焦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成果转化等领域,实现本科专业全覆盖。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14个产业学院,其中3个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推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学界业界共同实施的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24个。三是以科教融汇为抓手,创新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构建科研反哺教学工作机制,打造“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的科教融汇新范式。推进教师进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建专业、建课程、建教材,推动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前沿课程187门。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学生早进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近3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3023项,其中全国性奖项589项;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上的名次连续5年跃升。
完善保障机制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积极打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质量决策与指挥、质量目标与标准、资源保障、教学运行、质量监控与评价、质量反馈与改进“六位一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保障项目责任制,明确各类保障项目的质量要素、责任人和执行单位。规范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构建由教学建设质量标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三部分组成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课堂教学准入、课堂评价排行及面向产出的“两个合理性”“三个达成”评价制度。建设信息化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测评价平台,规范执行各项制度,坚持开展开学前“备听评审”特色活动,通过开学状态检查、阶段性教学检查、日常教学督导、调查问卷、专项工作评估等,有效监控本科教育教学情况。健全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四级改进体系,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层面持续发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闭环模式。“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7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贾瑞宝 周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