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基本情况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实践育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理念,形成“12345”实践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即:依托“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平台,实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精心打造实践基地”和“发挥学科区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项特色举措,用好“三下乡”“一院一镇一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3类实践载体,形成“‘春芽’课堂、暖心工程、低碳行动、点‘亮’巢湖”4项品牌志愿服务,通过乡村“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5个维度,助力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学院实践育人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展现新作为
充分依托环巢湖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为环巢湖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中心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与重点项目各1项,签订产学研合同10余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篇,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中心研究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巢湖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陪同下,深入乡镇、企业10余次,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
(二)坚持育人导向,社会实践取得新突破
学院自成立以来,发起各类志愿服务项目16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1346人次,总志愿服务时长达2663.1小时,院青协荣获校“优秀青年志愿者协会”称号,1名学生获得校“十佳志愿者”称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一院一镇一品”社会服务行动中,5项立项国家级专项,2项列为安徽省乡村振兴专项,先后受到学习强国、中青网、安徽先锋网、安徽日报、凤凰网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70余次。团队荣获省级乡村振兴专项“优秀团队”称号,获校级一等奖2项,调研报告获二等奖2项,4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院获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记者站”荣誉称号。
(三)坚持专业导向,志愿服务彰显新特色
点“亮”巢湖之“我是河小青 生态共青行”志愿服务。依托“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特色和“水科学”学术团队优势,建立“河小青”志愿服务团,联合安巢经开区团工委、河长办、生态环境分局等单位在区河湖长制生态主题公园联合开展“我是河小青,生态共青行”志愿服务活动18次。
“暖心工程”之“用药科普暖民心 助力乡村振兴行”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关爱老人健康,为社区和村镇老年人提供血压测量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服务,向老人们讲解科学用药知识,免费分发药箱和药品分装盒,讲解、演示药品分装流程,制作个人专属的“手绘医嘱”。科普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提高老年人对预防保健品诈骗的警惕性。
“低碳行动”之垃圾分类科普志愿服务。向居民和学生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讲解生活垃圾分类四标准、垃圾分类政策、垃圾处理的现状和环保重要性,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共创环保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践行节约能源、绿色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春芽”课堂之“我是小农人”农耕文化宣传活动。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农耕工具的演变,展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同时和社区小朋友化身“小农人”开展农耕生活体验活动,用辛勤和汗水诠释农耕意义,让农耕文化“活”了起来。
(四)坚持校地合作,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学院与半汤街道温泉社区、战前村及凤凰山街道长江西路社区等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就搭建“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及探索校地双方共建共育模式进行交流和探讨。校地双方共同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增长才干、贡献力量的平台,引导学院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实践中长才干,在磨砺中长本领。
三、经验和启示
踵事增华,踔厉奋发。两年来,生环学院勤耕社会实践热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围绕学生和群众需求,聚焦环巢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乡村振兴、生命健康等主题主线,改革创新,提升质量,构建“学校+地方”“专业+需求”双向对接服务模式,不断推动实践活动品牌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文/晁天彩、董磬 图/张宁杰、张文扬等 初审/张凌 终审/徐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