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为石能言;薪火相传,方能永存。上千年历史的孕育演变,巢湖民歌记录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芳香四溢。然岁月长河缓缓流过,巢湖民歌那悠悠乡音也被笼上了一层薄纱,为传承与保护巢湖民歌,挖掘巢湖民歌的红色记忆,7月1日—7月2日,在指导老师徐频频、汤重的带领下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探寻巢湖民歌的红色记忆”实践团来到银屏镇开展“一院一镇一品”实践活动。
探寻:身传口教绵延不息
7月1日上午,团队来到了银屏镇文化站,在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引荐下,队员们见到了巢湖民歌传承人黄蓉霞与陆成保,两位老人虽已年过古稀,但一讲起唱巢湖民歌,他们眼神中闪烁的热爱依旧如此热烈。
通过与两位老人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他们最早接触巢湖民歌的故事。“因为从小就喜欢唱,听到人家唱民歌我一听就会了……”。巢湖水域丰富,是稻米产区,巢湖民歌的重要分支巢湖秧歌传唱由来已久,巢湖秧歌以“喊秧歌”最为著名,从黄奶奶口中了解到了她生产队中“打歌头子”的故事,还现场演绎了一段“山歌子好喊吔唉~,口哩难开~;粑粑好吃吔~,磨难挨~唉吔~唉~”,歌声中充满了劳动的热情,在高亢的歌声中,队员们仿佛置身丰收的稻田,看到了农忙劳累众人高歌的场景。指尖敲击桌面,陆爷爷与黄奶奶伴着节奏高唱,队员们也忍不住跟唱,大家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了巢湖民歌的魅力。谈到巢湖民歌中蕴含的军民渔水之情,黄奶奶回忆到:“小时候新四军北上南下,看到新四军,我们就给他们唱民歌,表达对他们的拥护和爱戴。”
在谈到巢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时,两位老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来唱,我们现在每周都会去固定的地方去传唱民歌,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巢湖民歌。”队员们被老一辈民歌手透在骨子里的热爱和坚守深深打动,也越发坚定了传承和保护巢湖民歌的决心。
追忆: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银屏山人民为谋求自身解放、追求和平幸福作出了不懈努力,付出了巨大牺牲,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情感烙印在一首首巢湖民歌中。
7月1日下午,带着对巢湖民歌满满的热情,团队成员前往银屏镇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枪纪念馆和银屏革命老区展示馆,追忆承载在巢湖民歌中的红色基因。展馆内,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件件宝贵的文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从艰苦卓绝处淬炼,在百折不挠中壮大的百年征程。参观过程中,队员们看到了黄奶奶提到的《南山来了新四军》的曲谱,汤重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背后荡气回肠的党史故事,在徐频频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高唱:“打起(唻)锣鼓我迎(唻)亲人(唻),南山上来了新四(哎)军……”高亢悠长的旋律唤起了队员们的红色记忆,嘹亮的歌声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让队员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传承:红色经典代代相传
在充分学习和了解巢湖民歌后,7月2日,实践团成员赴花山社区面向小学生开展巢湖民歌教学。活动中,队员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巢湖民歌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演唱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对巢湖民歌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唱环节,队员们教小朋友们唱《南山来了新四军》《巢湖好》,从音符开始讲起,手把手、一对一地引导他们,并用拍桌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打节奏数节拍,教他们开嗓。期间,队员们还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巢湖民歌背后的红色故事,让红歌精神代代相传。
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队员们用民歌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是快乐的,也是美好的。教室内,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与实践团成员们的领唱声交织,一同谱出了文化传承的悠扬乐章,这让每个人都从音调的起伏中领略到巢湖民歌的魅力,更让孩子们近距离感悟到巢湖红色革命的发展与变迁。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参观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教学中品味非遗风采。通过调研实践,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巢湖民歌的红色历史,在未来,队员们将立志发挥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斗志,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为将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奉献青春力量!(文/黄苏晴、孙晰媛 图/张锦秀 初审/左劲中 终审/朱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