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报道】信息工程学院宣纸传承与发展团队,赴宣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611


为了切实了解宣纸在中华的历史中的发展史和影响史,引导青年学子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文化,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信息工程学院学院赴宣城市泾县调查宣纸的传承与发展团队于7月15日至7月17日前往宣城市是泾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乌溪宣纸故乡老家,泉水淙淙的偏僻山坳里的这家宣纸厂,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末年,宣纸是水墨画的温床,未曾有宣纸,中国水墨画及书法史将是怎样的面目呢?农民爱水田,画家稀宣纸,厂房四周的山坡上晾满了稻草,那是宣纸的粮食,山坳里长满了野生的人工种植的灌木,捞出的纸被积压成通通白色的膏,像一大块豆腐,从豆腐上取出一片片薄薄的半透明湿纸,散发着中华文化的博香。

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进入宣纸展览馆中进行参观,初步了解到宣纸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制作工序等,作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宣纸对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十分苛刻。因此,泾县的地理条件、气候、水质,造就了泾县是宣纸制作的唯一产地。“轻似蝉冀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中国一绝—宣纸。随后进入二楼展览厅,为了保护珍贵书画作品,厅内禁止拍照,因此小分队队员们以脑代笔记录精彩作品,进一步感受到宣纸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最后来到宣纸手工坊,这里小分队队员们可以看到制作宣纸的详细流程,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为此小分队队员采访了入行三十年的捞纸师傅周东红,在采访中周东红师傅说,“捞纸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观察力,如今还需要一个创新的头脑......”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美丽中国实践团重温了过去古人的宣纸的工艺创作和制作。团队成员也深刻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牢记初心使命,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凝聚青春奋进力量,积极投身到社会志愿活动中去!

(文/李玉婷 图/李成意 审/郑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