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4月1日下午,经法学院组织开展校级一流课程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副院长施玮、法学教研室主任朱鹤群、学院二级督导张倩、翟清兰以及法学教研室十余名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的第一阶段,大家走进博学楼406智慧教室,聆听王小骄博士的《国际私法》课程,该课程采用强互动式对分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讨论展示互动时间和教师讲授时长基本是1:1。课程设计重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实践能力和表达、沟通、合作、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式教学,要求学生提前在学习通上学习基础理论,线下课堂主要讲解重难点和完成理论研讨、案件分析、调解仲裁模拟等互动式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现状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大政方针开展课程思政,强化学生涉外法律服务意识,提高学生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培育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
活动的第二阶段,大家走进博学楼模拟法庭,聆听刘德涛老师的实训课——《侵权法律实务》。本节课进行的实训项目是产品责任纠纷实训。刘德涛采用了全新的实训方式——“案例分析与答辩”。首先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对教师指定的一起产品责任纠纷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由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案例分析中存疑的地方,观点不同的地方,认为分析有欠缺的地方设计问题,向分析案例的小组的同学依次发问,且就回答不满意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追问,课堂气氛热烈。实训结束后,坐在台下旁听的同学纷纷主动站起来,就案例中“安全气囊的弹开条件”、“安全气囊若弹开能否降低原告方的损害”、“产品缺陷的认定”、“未系安全带对原告人身损害的原因力”等问题与参加实训的同学、授课教师、其他旁听的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据刘德涛介绍,“案例分析与答辩”是他根据“案例分析”改进而来。之前刘德涛采用的是案例分析这种实训方式,但学生基本上都是上台宣读事先写好的案例分析报告,分析之后虽然也有学生进行点评,但是很多时候点评较为简略;有时也有其他学生与分析案例学生之间的讨论,但也不多;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对于上台分析案例的学生没有挑战性——仅仅读一下案例分析报告即可,另一方面未上台分析案例的学生参与度也不高,从而难以达到对案例中相关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的效果,难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受毕业论文答辩的启发,巧妙地在案例分析方法中融入了答辩元素,首创了案例分析与答辩这样的教学方法:上课时指导教师随机在事先分好的甲乙两个大组中抽取某一小组,该小组和事先与其建立对应关系的小组自由协商之后,一个小组负责分析案例,分析完毕之后由另一小组针对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提问,——可以针对案例分析报告中未涉及的问题设计问题,也可以基于与案例分析报告中的观点不同设计问题,然后由分析案例的小组进行回答;若提问一方对回答不满意或认为回答错误,可以就回答情况进行再次提问,直到提问一方对回答一方的答案满意,或者回答一方无话可说为止;接着由进行提问的小组提出新的问题,分析案例一方进行回答,依次类推。提问一方没有新的问题时,案例分析与答辩结束。
活动的第三阶段,学院组织开展了一流课程听课评课集中交流会议,针对两门一流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研讨,总结了两名一流课程的教学经验,供经法学院同仁学习、参考。同时,大家结合法学专业的特征,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本次教研活动充分利用了一流课程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法学院课程建设的进展。(文/张丽丽 图/朱鹤群 审/徐志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