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事迹要代代相传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至今听来,仍如金石掷地,字字铿锵。它让我们的目光回到80多年前的那段岁月,并聚焦于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高级将领。
他从哪里来?他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经历?是什么,让他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他牺牲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想仔细了解寻淮洲,并非易事。他很早就牺牲,生前又处在红军初期的艰难岁月。即使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他留给世人的资料仍然很少。
1925年,13岁的寻淮洲进入莲溪乡立高等小学就读。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后,当地反动团局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组织安排寻淮洲迅速转移。夜色中,15岁的少年疾步如飞。他的前方,是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的南昌,是秋收起义的风暴,是红色革命的广阔天地。
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他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年轻的背影,和至今口口相传的记忆碎片。而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位优秀红军将领的战斗人生,是一位革命者永远被铭记的崇高精神。
粟裕曾在寻淮洲领导下作战。他比寻淮洲年长5岁。粟裕回忆说,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锻炼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粟裕的评价是客观的。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红都瑞金,寻淮洲跟随红军转战湘赣边界、激战大柏地、三战闽西、九攻吉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游击战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来的。
历史的洪流将这位年轻的红军战将,一次次裹挟于严酷的战场考验,也让他和他率领的部队在一次次生死较量中发挥关键作用,赢得重要胜利。龙冈战斗活捉张辉瓒,兴国高兴圩地区阻击敌主力19路军,以游击行动成功牵制敌7个主力师,扫除赣南地主武装的“土围子”,攻占蛟洋、古田,在池江地区与国民党陈济棠部18个团展开激战,攻克泉上土堡,全歼敌19路军精锐、号称从未打过败仗的“铁军团”……短短几年时间过去,寻淮洲已经以善于游击战斗而著称于红军。1933年10月,21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7军团军团长,成为当时红军序列中最年轻的军团长。
此时,博古、李德控制了中革军委的领导权。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中央苏区形势十分险恶。
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的中央代表,共同组成红7军团军政委员会;刘英、粟裕分别担任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
在谭家桥血战中,寻淮洲亲自带队夺取制高点,一个猛攻,制高点是夺回来了,可是,他却负了重伤。重新夺取乌泥关制高点,是胜败关键,也是作为师长的寻淮洲亲自带队冲锋的原因。其时,敌人占据乌泥关制高点,集中炮火和兵力死守。红军冲向公路的攻击竟成仰攻,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王耀武后来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据第2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就是不幸腹部中弹、血流不止的寻淮洲。12月16日,当转移到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福官墩时,寻淮洲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万分悲痛的战友含泪把他安葬在潘村蚂蚁山脚下。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二、红色基因要继承发扬
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先烈的国度里,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然而,每个人内心里的红色种子,不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不断地呵护她、激活她,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需要不断地培育她、浇灌她,使其汲取养料茁壮成长。那么,如何激活红色基因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曾讲过一段深情的话语: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记录历史的经典是我们获得历史知识、激活红色基因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从而在读书溯源中,把红色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基因不是古董,她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感悟革命传统的崇高,激活我们身上的红色基因,最终要体现到为崇高事业的不懈奋斗中。惟有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才能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我们的事业永续推进。(文/教工二支部 葛晓龙 审/柳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