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宛如歌,旋律当自谱。自党的十九大及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体育学院积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学校、学院发展需求和广大师生诉求,始终坚持“重德技之本强实践之能”的育人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实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路径,持续推进构建广大干部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合力的育人共同体。入选第二批“三全育人”试点学院,先后荣获“就业创业先进集体”“新冠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服务地方先进集体”“一先两优”等称号,五年三次获得综合考评“优秀单位”荣誉称号。用十三五规划这条五彩斑斓的时间长线,催开了无数颗绚丽的花朵,拓宽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新格局。
学院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优秀体育文化人为目标,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为主线,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规律及新体制下党建和思政工作规律,坚持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促发展,推进党风院风学风“三风”齐抓,筑牢廉政防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政治第一、党组织第一、师生第一的原则,逐步形成领导班子有力、党员队伍优良、工作机制科学、育人成效显著、群众基础牢固的队伍,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赓续红色基因,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强化基层队伍核心作用,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党委委员会、全体教职工例会、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开展集中学习。通过举办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党委书记与副书记讲授党史学习专题党课、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日系列活动、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永远跟党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看电影学党史主题活动、瞻仰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等,充分运用党建网络、微信等新媒介,多措并举逐步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不断筑牢思想防线,提升党性意识、大局意识和勤政廉洁意识,带动全院师生在思想观念、政治素养、纪律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全面提升,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其中学生第二党支部并评为省级“双创”支部。
夯实清廉之基,基层作风建设抓细抓实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常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查处整改力度,抓常抓实抓细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定期开展廉政建设主题辅导,多次召开党委党风廉政专题会议,有序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引导教师立足体育专业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的专业技能培养中,打造“三全育人”的中坚力量,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抓好党员的党纪条规教育,推行党务公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凝聚多方合力,党建特色工作走心走实
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行动,稳步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重温入党誓词、讲党课、慰问走访老党员、参观红色基地等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队伍生机活力,把党务基础工作和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党委可持续发展。
广泛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校“一院一镇一品”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党委积极引导团委和散兵镇对接,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活动,通过舞龙舞狮表演、广场舞表演、体育赛事组织与策划、体育知识普及等形式,开展体育文化送下乡汇演等志愿服务活动,如赴巢湖市栏杆镇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唱支党歌献给党”文艺汇演活动,学生党员志愿者赴巢湖市散兵镇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配合巢湖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微长征”活动等。多次受到《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的调研采访和《人民日报》《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学院充分动员、积极组织以党员为主体的老师和学生投入家乡一线防控工作,补充地方疫情防控工作力量。提高政治站位,迅速启动“地毯”摸排,深化细化目标,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和毕业生离校工作,建立师生跟踪台账,设置独立隔离区。组织学院广大教工党员结合专业特色编辑居家健身操、健康食谱,参加社区联防联控志愿服务,进行爱心捐款,配备防控疫情物资,创作爱国诗歌等。在疫情叠加汛情之际,广大教工党员自发组织抗洪先锋队至巢湖西坝口,开展抗洪抢险工作。天河街道党工委并为体育学院送上“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牌匾,并为参与抗洪的教师党员颁发荣誉证书。此次志愿服务被《安徽日报》报道宣传。广大学生党员发挥榜样力量,其中17级体育教育专业杨蛟珩同学、18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邹琳被评为地方防疫优秀志愿者。
学院党委利用周边红色资源,先后组织党员师生参观陈原道故居、聆听抗美援越老兵黄青松同志的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和县西梁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接受党性洗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强化责任担当。同时从实际出发,将学习党史与推动工作紧密联系,科学安排“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器材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组织排球学院助力学院老师文体活动、组织教工二支部为年轻教师做质量工程项目辅导、组织广大教师为考研学子全程服务、设置学生宿舍专项整治小组等,着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
学院党组织坚持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带领全体师生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无惧风险,勇毅前行,有条不紊地开展党政工作,推动“十三五”任务落地生效。
近年来,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体育教育专业评估获得好评,24项指标中有22项达A级,22项达B级,并顺利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体育学立项为校级重点学科,2021年申报省级高峰培育学科。2021年新增运动训练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2022年与合肥市体育局签订合作办学意向性框架协议。先后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省级教学团队2个。在学校大力支持和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奋斗下,2022年体育教育专业得到教育部88位专家的认可,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为激励广大教师不断创先争优,学院积极组织教工参加各类课题项目的申报工作,邀请专家给予指导,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在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一流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上共立28项。
2018年学院获批省级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安徽排球学院,是安徽唯一、中国第三排球学院。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实施教、训、赛一体化教学改革,全面服务于安徽省排球运动的发展,围绕高水平排球运动员集训、排球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排球运动科学研究、高水平排球赛事承办、排球卓越人才培养五大职能,按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围绕“培养新型排球专业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以提高排球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为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竞技能力强、社会服务领域广、特色鲜明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培训一体化的专业学院而奋斗不止。五年来安徽排球学院共承办16次国家级和省级排球赛事,九次省级沙滩排球赛事,校排球队连续2年卫冕省大学生沙滩排球赛男女体育组冠军。排球专项班学生先后多人考取南京体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2019届学生获得2018年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排球技能第一名;2020届级学生获得2019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第一名。
2021年获批省级训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基地自成立以来,坚持铸牢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普及推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提高我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成绩为目标,创建了基地项目训练团队;组建了蹴球、毽球、高脚竞速等3个项目的训练队并参赛及进行常规训练,并于2021年受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选派蹴球项目运动队参加2021年民体杯全国蹴球比赛,在男女混合双蹴、男子双蹴、女子双蹴、男子单蹴分别获得并列第五名的好成绩。这也是目前安徽省在全国蹴球赛场上取得的最好成绩;组建了高脚竞速项目训练队,并带领训练队积极备战第九届安徽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吉首大学、江南大学等有关高校进行了调研;赴中共合肥市委统战部协商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为促进学科交流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层次,为积极争办研究生教育起重要推进作用,体育学院2019年与西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共联合培养研究生4名。
博士(含在读)14人,教授10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国家级裁判3人,国家一级裁判22人;国家体育特种行业职业培训师7人;共青团全国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1人。
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科研项目共计46项,包括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安徽省哲学规划办项目11项、安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项目10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3项、安徽省体育局项目3项、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课题项目14项;教研项目共计56项,包括省级教研项目18项、校级教研项目38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一类核心论文11篇。共出版专著15本;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校本教材1门,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加国际级会议4次、参加体育科学大会等国家级会议37人次。五年来参与体育赛事执裁共计138人次,汪健等在省级国家级赛事上担任主要裁判。
学院高度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大力培育创新群体和优势领域,在教风学风、团学活动、各类赛事等方面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学院持续完善教研室、院部督导组和学生反馈三个层面教学监控体系,通过入群听课、问卷调查、电话反馈等手段,全面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质量。继续强化听课制度和考勤制度,持续开展教风学风专项督查工作。考研率保持在11%以上,主要考取北京体育大学、石河子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面向长三角建有校外专业实习就业基地16个,师范生实习基地26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先后培养出国际级篮球裁判员唐军、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治平、无为县政协主席吴文斌等优秀毕业生。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承担科学研究合作项目(横向)共计33项。先后与合巢经开区、拓皋镇人民政府、中国排球协会、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安徽省乐宇体育文化服务有限公司等紧密对接深入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形成优势互补。
学院团学工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团,注重实效,开拓创新,在主题实践活动、日常工作开展、网上思想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积极创新,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加强学生分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体院易班工作站管理,不断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班团一体化等方面工作,主动参与大学生女生节、宿舍文化节、文明修身月各项活动,持续开展星级宿舍评选、体育文化节、体育助学等品牌活动。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真正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积极推进校地共建“一院一镇一品”项目工作。结合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基础和散兵镇实际需求,加大调研,主动融入,凝练特色,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活动,散兵镇“乡村体育加油站”项目被选为2021年度合肥市乡镇街道共青团工作“以奖代补”专项资金项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心”帮扶团队、大学生文化艺术服务团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研团所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舞龙舞狮表演、广场舞表演、体育赛事组织与策划、体育知识普及等工作,取得了当地人民的认可。连续两年获得学校综合考评第一名,荣获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等奖和二等奖、“镜头中的三下乡”中“优秀摄影奖”称号,多次受到《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的调研采访,并受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中青网、安徽新闻网、合肥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的报道。
学院组织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各类赛事,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200余项,国家级126项。其中,201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总分全国第4名),微课教学第一名。此外,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5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技能竞赛,切实提升学院师生队伍的专业水平,近三年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全国蹴球比赛、安徽省学生体育联赛大学生排球比赛、安徽省高校首届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比赛等大型赛事上摘获奖牌200余枚;多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赛事承办、裁判员和教练员培训、运动员集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努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为合肥市及环巢湖区域的体育发展做出贡献,尤其发挥安徽排球学院优势,在排球赛事上多次获奖,获得中国职工气排球锦标赛·安徽省教职工预选赛青年男子组亚军、女子青年组第五名;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沙滩排球比赛大学生甲组第九名;安徽省学生体育联赛大学生排球比赛暨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资格赛男子丙组第一名和女子丙组第一名;合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气排球比赛男子乙组第一名、女子乙组第五名和男子甲组第七名等优异成绩。
千帆竞发,不忘初心。蓄势奋楫,破浪前行。过去的五年,是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五年。体育学院将继续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文化人,全力以赴把育人事业做到极致,以新业绩新面貌新气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顺利开幕增光添彩。(文、图/体育学院整理提供 审/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