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报道】寻宣扇魅影,促非遗传承——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宣城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扇工艺的传承与开发现状

发布时间:2024-07-29浏览次数:124

在安徽宣城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一种古老而精美的艺术形式——宣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焕发光彩。7月16日至7月20日,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一行在指导教师王海燕、吴卿的带领下前往泾县和宣州区水东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

追溯宣扇之源,探寻古老工艺

宣扇,这一以产地命名的折扇,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美观典雅的外观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竞相追捧的艺术珍品。7月16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有宣纸发源地之称的泾县丁家桥镇丁桥村,在丁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丁桥村唐书记详细为成员们介绍了丁桥村作为宣纸和纸扇传统产区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获悉随着国家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丁桥村的宣纸与纸扇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在唐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和风扇叶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传统纸扇手工制作与现代机器制作相结合的企业。实践团成员不仅全方位体验并学习了传统纸扇的精妙制作流程,还就企业的未来发展与纸扇厂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对话。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外界对纸扇艺术的理解与尊重,更传递出了文化传承的力量。随后,团队在丁桥村张主任的带领下,探访了村中的宣纸制作小作坊。作坊内,匠人们严格遵循古法,巧妙地结合现代科技,展现了传统技艺的创新与活力。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深入泾县宣纸产业园,探寻了宣扇的灵魂——宣纸的魅力。在讲解中,获悉了被誉为“纸中之王”宣纸的历史。宣纸源自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经匠人精心挑选、百余道工序锤炼而成,包括浸泡、捣烂、搅拌至捞纸、压榨、烘干,每步皆凝聚匠心。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深感其制作之不易,更理解了宣纸为何能“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洁白、润墨、耐久的宣纸,成就了无数艺术佳作。宣纸的多样应用,不仅限于宣扇,更广泛融入各类工艺品,展现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宣扇轻摇,笔墨纸香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宣纸文化园,园区由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古作坊、宣纸古籍印刷、文房四宝体验园、宣纸陈列室、书画长廊、文房四宝与书面市场、江南民俗园八部分组成。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多个展馆,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和生动的实物展示,全面了解了宣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及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实践团队同宣纸博物馆的陶馆长进行深度访谈。陶馆长热情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宣纸制作每一道工序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独运与无尽奥秘。面对当前宣纸制作领域普遍面临的困难,他表示,他们对守护并弘扬宣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坚定不移,始终如一。陶馆长不仅分析了当前的困境,更以亲身经历为鉴,分享了自己在研习与制作宣纸过程中积累的宝贵心得与丰厚成果。他强调耐心、专注和创新对于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实践团队专访了宣纸文化园管理员丁女士。她深入分享了园区在弘扬国粹、推动地方经济上的贡献,以及作为宣纸艺术展示窗口和文化传承桥梁的重要角色。面对未来,丁女士表示园区将积极创新,融合科技与提升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宣纸文化的传承。她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坚信通过不懈努力,能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更加璀璨夺目,成为连接世界、传递文化价值的桥梁。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三兔宣笔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宣笔,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写工具,巧妙地将自身的文化精髓寓于宣扇这一雅致的文化载体之中,两者相辅相成。实践团队成员们来到了生产宣笔的工作车间。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成员参观了宣笔文化展厅,展出了琳琅满目的宣笔制作材料和工具。宣笔的笔头材料主要包括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等,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用于制作不同类型的宣笔,如紫毫、狼毫、羊毫等。笔杆材料也多样,有苦竹、湘妃竹、玉管、瓷管等,每件作品都展现了匠人的巧妙构思和精湛工艺,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材料的选用确保了宣笔的品质和书写性能,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后,实践团队采访了宣笔传承人伍森严先生。伍先生不仅技艺高超,还积极推广宣笔文化,获得广泛认可。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宣笔制作的复杂工序和传承挑战。伍先生强调,宣笔制作需严格遵循传统,宣笔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精湛工艺、精选材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笔头选用特定毛兔双箭毛,赋予书写非凡弹性和表现力。伍先生认为,宣笔制作需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优质宣笔能显著提升宣扇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走进宣扇馆,聆听传承故事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宣州区水东镇宣扇馆进行参观学习。首次踏入宣扇馆,团队成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艳,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宣扇,它们如同展翅欲飞的蝴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文化的精髓。团队成员聆听了宣扇第五代传承人罗亚兰老师的精彩讲解。成员们深入了解宣扇的制作工艺,涉及76道精细工序,包括竹片处理、造型、打磨、煮色、风干、抛光和最终拼装,每一步都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在采访罗老师过程中,更是被她身上的匠人精神所感动。罗老师23岁投身制扇技艺,起初技艺青涩,但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日夜磨砺,终使技艺炉火纯青。她不仅遍访苏州、杭州,还远赴日本、韩国,汲取各国扇艺之精华,融合创新,让传统宣扇焕发新生。面对传承之难,罗老师感慨传承需静心、恒心。她曾因家族变故中断学习16年,但对宣扇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让她毅然放弃稳定工作,重拾旧梦,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创立公司。罗老师说:“宣扇的发展,不仅需要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更需要勇敢地突破与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队再次来到宣扇馆,并在罗亚兰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宣扇制作的全过程。尽管队员们看着罗老师示范时手法娴熟,但真正自己上手时却发现难度极大。一名实践队员说道:“看着罗亚兰老师示范时熟练的手法,谁知真正自己上手时竟然这么难,光是一道将扇面与扇骨相连的步骤,我就重复了三遍。” 此次宣扇制作体验活动,不仅让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亲身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更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让实践队员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在制作体验结束后,实践团队与罗亚兰老师合作拍摄了关于宣扇的双语宣传视频。视频将以直观的画面、生动的解说和跨文化的视角,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宣扇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激发更多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爱。

在短短的数日实践时光中,实践团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深入到了宣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丽世界,通过亲历制作艰辛与喜悦,更是体悟到传承创新之要义。(文/蒲晴、陶磊 图/张璇、王海燕、吴卿、吴琼、蒲晴、沈丽丽、丁艺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