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美丽中国实践团”在指导教师宋玉荃的带领下,于7月13日、17日、18日赴柘皋河湿地开展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访谈环保组织向日葵志愿者协会、考察柘皋河湿地、参观柘皋河自然教育中心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柘皋河湿地保护现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访谈组织,了解保护情况
7月13日,实践团前往当地环保组织向日葵志愿者协会,访谈了会长史兴华。首先,史兴华向实践团分享了协会创建的初心,并介绍了协会从事湿地保护活动的宗旨,即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引导广大市民了解湿地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当地市民的湿地保护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接着,史兴华向团队详细列举了过往开展过的湿地保护活动,例如清除入侵外来植物、清理湿地周边垃圾、开展科普讲座、走进社区宣讲等。最后,史兴华指出湿地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持续努力,协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更多人的环保热情,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湿地资源。
实地调研,考察湿地现状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赴柘皋河湿地,对湿地现状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实践团了解到柘皋河湿地的资源划分情况,其中33%用于湿地保育,36%用于恢复重建,由此可知,柘皋河湿地是以保护及恢复为主的。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团还了解到一些柘皋河湿地现有的保护机制,如湿地管理中心建立日常巡护制度,湿地周边乡村增添有关湿地保护的乡规民约,当地环保组织定期开展主题宣教活动等。在调研的最后,实践团通过采访市民、查阅资料,考察了柘皋河湿地保护及恢复对周边乡村、社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使实践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湿地资源的重要生态功能。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柘皋河自然教育中心,进一步展开调研。通过参观中心的湿地水鸟标本、阅读中心的湿地水鸟资料,实践团了解到柘皋河湿地水鸟的种类、分布、迁徙特点,以及水鸟观测与湿地保护及修复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实地参观的方式让实践团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性与价值。
科技助力,提高保护意识
7月17日下午,在湿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指定采样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高效地完成了水样采集工作,并将采集后的水样存放于容器中,送往学校相关专业进行水质检测与分析。通过对水样的总氮、总磷、氨氮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将湿地水质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检测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查阅文献、相互讨论,认真分析了近年来湿地水质的变化及原因,并为湿地保护建言献策,希望能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大学生力量。
走访市民,共创美好湿地
7月18日,实践团再次前往了柘皋河湿地,走访了当地市民,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市民们纷纷表示,近年来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文件不断落实,大家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年前,大家对湿地治理的必要性还缺乏认识,但在政府、专家和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湿地保护及修复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于是大多数人开始自发地爱护湿地环境。另外,实践团还对柘皋河湿地公园的游客们进行了采访,从一位游客的口中得知:经过多年的努力,湿地区域的水质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水变得清了起来,鱼变得多了起来,湿地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心有感悟,守护绿水青山
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之后,实践团成员们感悟颇深。大家深刻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与保护是协同共生的。湿地保护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全球环境整体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着重认识湿地的生态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文/赵新阳 图/朱俊霖、梁晨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崔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