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纵横,街巷人家,从清晨到日落的乡村写满了故事。耕耘者就像是说书人,用浓浓乡音,诉暖暖乡情,这光阴里的振兴故事令人心怡。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在各地政府、企业和乡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万象更新。7月16日至7月20日,香港管家婆期期最准资料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一行15人,在指导老师石庆海的带领下,前往绩溪县华阳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特色农产业调研活动,以自身行动见证和助力乡村振兴。
赏非遗,览博物,心中不忘“绩溪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遗产多植根乡土,活在民间。广大青年学生要助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让村民更好认识乡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绩溪县非遗展示中心和县博物馆,感受绩溪县丰富与璀璨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绩溪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3项、省级24项、市级63项、县级138项。展馆通过现代方式陈列当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绩溪千年的精彩技艺和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具有绩水徽山的土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迭加共融,产生了独特而厚重的徽州文化,赋予了乡村振兴充沛的精神内力和文化动力。
“徽骆驼明昭日月,绩溪牛璀璨春秋。”历史的痕迹悠长深远,徽商的脚步历久弥新。博物馆是历史的承载者,时间的剪影站。一步一景,穿梭其间,短短几步跃千年。移步进馆,调研团获悉,绩溪县博物馆在省内同类博物馆中规模位列前茅,馆藏1566件,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厅,分别是绩水徽山厅、人文绩溪厅、商道绩溪厅、风土绩溪厅、徽韵绩溪厅、徽味绩溪厅,融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经讲解员介绍,其设计者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李兴钢,“折顶拟山,留树作庭”为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顺应自然,极为巧妙。成员们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二展厅与第三展厅的内容。第二展厅“人文绩溪”通过丰富展品呈现崇文重教传统,列举政界、文坛、科技等领域的名流与精英,介绍英雄儿女的事迹,彰显文化底蕴。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穿梭在革命历史纪念馆中,认真聆听绩溪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瞻仰那一件件刻有时代印记的旧物。第三展厅“商道绩溪”展示了绩溪商业发展及商道文化,包括徽商故里地位、特色产业、著名商人、徽商精神等,使得成员们深入了解绩溪商业历史与徽商文化。
其中“绩溪牛”让人印象深刻。据悉,因为绩溪的整体地貌与牛相似且牛坚韧、勤劳和沉稳的特质与绩溪人民相符合,所以牛成为了绩溪的图腾。绩溪牛身强体壮,步伐稳健,那宽阔有力的脊背仿佛能承载起千斤重担。在田间地头,它们默默耕耘,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垦着土地,为农业生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绩溪牛”的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埋头苦干的精神。就如同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绩溪人民凭借着这种精神,坚守初心,不怕困难,一步一个台阶地推动着各项产业的发展。这一精神已经深深融入绩溪产业振兴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绩溪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遇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回望来路,博物馆因树为屋,环抱百年老树,郁郁葱葱。实践团的脚步与千百年前的绩溪牛步伐重合,这场与先贤的对话,跨越千年,还残留着历史的余温。
耕黄精,制劲竹,春华秋实绘丰景
7月17日上午,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首先来到郎家溪村委会,该村张书记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与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关于郎家溪村发展情况的交流分享。据悉,郎家溪村现有592户,1992人,特色农产品黄精、茶叶、山核桃等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基础设施不断改进,特别是高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极大便利了村庄与外部联系。同时村委充分发挥乡贤、在籍大学生在基层矛盾调解、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不过,李书记也指出,人才流失、村庄“空心化”仍然是制约该村长足发展的不利因素,还需进一步汇聚力量、吸引人才驱动乡村发展。期间李书记谈到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在郎家溪村待过,但时间都不长,一抹遗憾神色显现于书记脸上。书记对我们表达了殷切期望,说道:“大学生的力量是我们这里正需要的!”在场的每位年轻人对这位基层干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在身。
在该村党总支委员汪冬华的引领下,深入田间,来到一处黄精种植基地,了解黄精种植情况,体会中药材富农的现实意义。基地种植技术人员与学生们充分交流,详细介绍了这味药材的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知识。据悉,黄精适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西药无可代替的“植物抗生素”。该黄精种植基地目前共有35个温室大棚,总面积30亩。黄精生长周期为5年,一亩可收获5000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汪冬华委员也指出,目前当地黄金种植还存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短缺、扩大规模面临资金不足等难题,需要进一步调动资源,帮助种植农户扩大生产。农技人员的药材栽培现场讲解、基层干部的客观乡情叙事与大学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一堂干货满满的“特色思政课”上在田间地头。
“簇簇燕绿山间扬,根根翠竹新路壮。竹韵芬芳手艺精,工匠传承创新立。”山路弯弯,流水潺潺。队员们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竹林深处一家竹制品加工厂。淳朴憨实的工厂老板邵名忠热情接待了这群不意而来的青年人,详细介绍了工厂的每种产品。该竹制品原料是当地种植的燕竹,长成后运到工厂晒干,后经碳火烤制,人工掰弯取直,放阴储存,打蜡制造。该厂与一些装修公司进行生意合作,产品主要用于普通房屋、别墅花园、饭店包厢装潢以及城市公园建设等。同时,工厂还采取新型电商经营,淘宝开店“竹匠工坊”,由老板女儿管理,父女合作经营,忙并快乐着。小小一座竹坊,不仅给经营户带来了踏实的幸福,旺季时候更能吸纳一二十人就业,大大增加了附近农户的收入。队员们不禁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实业的发展。深耕实业无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好诠释。
烹鳜鱼,优服务,电商兴农迎新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三下乡”实践团来到安徽徽都徽菜有限公司臭鳜鱼生产基地,了解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走进车间,团队成员目睹一条条鳜鱼经过解冻、清理、恒温发酵、腌制、包装、分拣、装箱等多个环节后,一包包“徽绝”牌臭鳜鱼预制菜便制作完成。臭鳜鱼制作从“去鳞净膛”到“腌制发酵”再到“真空包装后速冻”,全程采用了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方式。“臭鳜鱼味美香醇,回味无穷,吸引了众多顾客购买,我们产品销往天南地北,不少海外食客也纷纷下单从我们公司购买。”公司业务负责人方美红不无自豪地讲述臭鳜鱼的销售业绩。团队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徽菜文化历经百年传承依然熠熠生辉的独特魅力。臭鳜鱼作为绩溪县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代表,唱响徽风皖韵的时代新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涉农电商在绩溪县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的增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前期调研,“三下乡”实践团了解到安徽省凡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绩溪县华阳镇一家重要的农产品电商公司。实践团来到该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款款凡农公司的爆款产品,如蜜禾五黑坚果八珍糕、蜜禾五香味风干鸡肉等。在公司行政负责人姜红敏带领下,大家亲眼目睹了现代电商的运营过程,繁忙的销售、客服人员,自动化的分拣设施,络绎不绝的物流货车,动感又不失雅致的内部环境,每一件商品、每个人的脸上都昭示着这是一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现代企业。电商公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团队成员的提问,姜红敏回应说:“我们一直坚持向上向善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时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公司致力于推动整合区域优势农产品资源,采取电商企业+农户(合作社)的电商助农模式,通过吸引农户就业、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通过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电商与农业有机结合,不仅成就了电商的发展壮大,也让乡村振兴充满无限希望。
走古道,访乡民,旧韵新风喜相连
一草一木叙千秋,一砖一瓦诉古今。徽杭古道是历史上徽商与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是继我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刻录着千余年光阴的文化名片。7月18日,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慕名前往绩溪县伏岭镇徽杭古道,探寻历史底蕴,感悟徽商精神,思索乡村振兴。
徽杭古道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历史的阶梯。现存众多的古村落、故关口、古碑刻,具有灿烂辉煌的悠远历史,蕴含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初登山口“岩口亭”,忽见一方石碑上刻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队员们不禁驻足观看,略有所思。虽头顶烈日,灼热炙烤,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队员们依旧没有退缩,拾级而上,步履不停。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大家不由想起了一代代徽商,肩挑背扛,从这里走出大山,艰苦创业,名满天下。“以前只是听人说过徽杭古道,只在书里读到过徽商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踏上这条古道,对徽商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徽商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意志的体现,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难,水有多湍,始终勇敢向前,跌倒了再爬起来,不怕挫折,锐意进取。”调研团成员汪诗琦的话道出了莘莘学子的心声。
经历数小时的艰苦跋涉,大家站在山巅,感受自然的奇骏和瑰丽同时,也更加懂得徽杭古道背后精神的传承意义,唯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无畏艰苦,才能走好人生之路,绽放人生精彩。
“步道迎宾山间驻,山风招揽客访来。”一路向前,调研团来到黄茅培村一家农家乐——步道迎宾阁。在与老板邵光辉和其妻邵水红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这对农民夫妇于2012年开始建设农家乐,2014年正式营业。夫妻二人分工合作,妻子在家做饭,丈夫出门进货,共同打造了和谐有爱的乡村生活。农家乐通过提供农家饭菜、民俗活动、农耕体验等方式,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到农村体验农业生活,感受别样的乡村传统民俗,一年的纯利润近20万元,收入稳定,生活无虞。
俩人在经营工作中,始终秉持着勤劳肯干、吃苦耐劳、进取向上的徽商精神。衣冠简朴,言笑晏晏,做事诚实守信。夫妇俩始终怀着简单而又淳朴的想法,当队员们问起他们经营农家乐累不累苦不苦时,得到的是这样的回答:“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绩溪农民,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就经常讲起徽骆驼不怕苦,绩溪牛不怕累的故事。说实话,对我还是很有影响的。经营农家乐,旺季时候的确忙碌,但只要看到游客过来,我就高兴,丝毫不觉得累。因为能让别人得到快乐满足,所有的苦累都被化解了。”简短朴素的语言,回答的却是年轻学子在大学思政课里学到过的道理,大家对苦乐观有了更加笃定的正确认知。
“古道幽深人家暖,商魂璀璨映徽光。”随着队员们前行脚步的深入,步入曲径通幽之境,每一步皆似穿梭千年,不但亲眼见证了古道沿途的旖旎风光,而且深刻体会了这条古老商道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一座名为“古道人家”的客栈悠然显现。
客栈老板邵敏先生热情接待了调研团的成员们。邵先生表示,自己初中毕业后便外出闯荡,历经七八年的风雨洗礼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利用徽杭古道的旅游资源建立了这座客栈。这一决定,不仅实现了他个人的创业梦想,也为故乡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在与邵敏先生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古道客栈在旺季(每年4、5月和10、11月)时,结合“互联网+”网上预订模式,周末客流量能够轻松达到满员状态,为客栈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邵先生透露,客栈的年毛利润可达四五十万,这不仅改善了自家的生活条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
谈及徽商精神,邵敏先生显得格外自豪。“诚信经营、吃苦耐劳是徽商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的根本”,邵先生说道。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克服了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将古道客栈打造成了徽杭古道上一颗靓丽明珠。此外,邵先生还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山核桃。他提到,山核桃的收购价在20-30元一斤,附近每家农户一年能卖出几千斤,为村民带来了几万元的可观收益,这对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显特色,聚亮点,品牌强农风起时
“创绿色食品产业链,建新型电商振兴业”。乡村振兴,是永不磨灭的希望之火,照热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之局,照亮了乡村乡民的致富之心。为了充分了解涉农乡企,“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7月19日在华阳镇继续开展特色农产业调研活动。
“徽味姜来:恰逢其时,白手起家的创新企业。”7月19日,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来到绩溪县华阳镇高迁村。徽味姜来公司的运营部负责人方经理热忱接洽调研团,深入交流,共绘发展蓝图。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现有员工70余人,以当地绩溪黑猪肉为主打产品。绩溪黑猪是皖南地区一种地方性优质本土猪,被列入国家禽畜标志性产品。公司采取“线上电商+线下商超”双重销售模式,年销售额产值可达4000万元。公司在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在积极帮扶当地农户,和农户签订认养协议,采取合作经营,鼓励农户扩大养殖,严格把控喂养方式和时间,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和处理。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建立了皖南黑猪保种育种基地,占地面积1500余亩,基地基础设施完善。当实践团队学生问及老板的创业经历时,方经理娓娓道来的说,“我曾去上海、浙江打拼了十余年,在电商兴起之时,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充分挖掘我们绩溪优质农产品的商业潜力,干起了黑猪养殖销售一体的实业。”期间,方老板还现身说法给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创业课。“年轻人一定要沉淀自我、扎实肯干,先到一些大的现代企业里学习经营模式,积累社会经验,拓展人脉资源,提升自身眼光,不断向上,不断成就。创业成功的光鲜背后,往往是看不到的艰辛付出,其中冷暖唯有自知。创业一定要做好吃苦耐劳、能拼敢闯的心理准备。”学生不时微微点头,将方经理的话听进心里。回村创业,是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我们相信,在无数青年学子和有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这星火必将燎原!
“徽州米酒:古韵新章,匠心酿就的时光佳酿。”徽州古法米酒,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口感闻名遐迩。调研队员们随后探访了华阳镇万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胡一鸣生产厂长的带领下,成员们领略到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传统米酒文化,见证了徽州古法米酒制作与现代工业完美结合的奇迹。在这里,每一滴米酒的诞生,都仿佛是对古老技艺的一次深情回眸,是对传统智慧的一次崇高致敬。实践团跟随着胡厂长的脚步,洞悉了徽州古法米酒的制作过程。从泡米、洗米到蒸饭、糖化、发酵等工艺流程,跟随技艺炉火纯青的师傅们,我们得以目睹古老技艺的精髓,领悟传统瑰宝推动产业振兴的现实意义。
徽州米酒产业并不止步于传统,而是积极拥抱现代。胡厂长表示:“我家祖上三代都是做米酒的,我深知要让传统米酒在现代市场中立足,既要传承古法酿酒的精髓,也要进行创新。”万米公司在保留米酒酿造技艺精髓的同时,也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齐全的规模设施,创新的经营理念更是引领着米酒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例如线上直播带货,与旅游公司深度合作,创新新型包装,不仅吸引了更多消费者,也开拓了更多销售渠道。传统技艺与现代智慧的有机结合,让徽州米酒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短短数天时光,调研团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交流,与企业家共话发展,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乡村的每一次变化,用心感受乡村的每一份温暖。“三下乡”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巢院学子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与支持不会停歇。他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服务模式,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新篇章。我们坚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年轻大学生们将青春绚烂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乡村沃野,注定将被时代铭记。(文/马志敏、涂文倩、李望、徐玉婷、彭久彤、魏书慧、汪诗琦 图/张韵捷、吴曼青、赵梓懿、胡少雅、腾越、李向洋、方敏琪 初审/石庆海 终审/杨芳 发布/丁贝贝)